2011年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震后引起的土體液化現象以及巨大海嘯導致大量的堤防護岸發生潰堤,造成了大規模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應對日本東海海域到四國海域的南海海溝未來發生率極高的東南海?南海大地震,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日本政府對該沿岸地域的堤防護岸進行預防性抗震加固及改建工程,即地震?海嘯防護對策工程。
日本株式會社技研制作所研發的無振動、無噪聲的液壓式壓拔樁機---靜壓植樁機,在與日本地震?海嘯防護對策工程領域中發揮了其獨特的功效和作用。以下以日本NINO海岸堤防改建工程為例介紹靜壓植樁機在堤防改建工程的應用。
工程概況
工程名稱:NINO海岸堤防改建工程。工程地點:日本高知縣高知市春野町。施工時間2012年8月至11月。作為日本的地震?海嘯防護對策,該工程對位于太平洋一側的四國高知海岸堤防工程進行加固改造,以應對今后發生率極高的東南海?南海大地震所可能帶來的巨大海嘯災害。
NINO地區的海岸堤防位于仁淀川左岸河口,建造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未來可能的大地震發生時,土體液化會引發NINO地區海岸堤壩結構的大范圍沉降,導致該地區堤防工程無法正常發揮抵御地震海嘯災害的功能。相關學者通過對海嘯數值的計算設定,以及發生土體液化時的對策進行了工法選定。由于該海岸堤防的背面臨近主要的縣級公路及住宅區,附近又是海龜的產卵地,因此無法采用大范圍填埋沙灘的工法。另外該區域越浪等災害頻發,只能選擇在保有既存堤防機能的前提下進行施工。在滿足以上制約條件的同時,堤防加固改建工程完成后,需要滿足在發生地震時即便海堤發生沉降,海嘯的高度也不能超過堤防的高度,并需將水平位移控制到最小限度。通過對多個加固改造結構方案進行比選,選定了頂部以拉桿連結的雙排鋼板樁植入結構方案。該工程采用了ⅡW型鋼板樁約2400根,樁長15~16.5m。
施工難點
該工程施工存在以下難點:從堤防頂部開始向下6~7m深度附近存在直徑50~80cm的拋石層。傳統的鋼板樁打設方法無法進行施工。
工法選用
由于受到地質條件限制,傳統的鋼板樁施工工藝和設備無法滿足工程施工要求,因而確定選用基于技研靜壓植樁機技術的“克服堅硬地質工法”,通過設備自身的螺旋鉆系統裝置,實現將鋼板樁穿透拋石層,快速構筑結構物的目的。
效果評價 雙排鋼板樁植入結構具有堅韌的整體結構強度,通過雙層圍護結構,可有效降低土體液化帶來的沉降與流動現象,從而達到防止結構物位移的效果,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地震、大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危害程度。該工程應用基于技研靜壓植樁機技術的“克服堅硬地質工法”進行鋼板樁植入,投入7臺設備同時作業,施工無振動、無噪聲,實現了安全、快速施工。該工程為日本政府首例采用技研公司提倡的“鋼板樁靜壓植入結構”的堤防護岸加固改建工程案例,受到行業內關注,為在類似工程中的推廣應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上篇:
下篇:
全國聯盟:17000002262 監督投訴:18809312262
備案號:隴ICP備13000421號 版權所有:蘭州中豐建科工程技術中心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甘肅總部: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西站西路46號A1-27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