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模塊式設計門急診、醫技部門的設計
各國建筑師一直在探索合理有效的醫院設計方法,目前較為成熟的一種概念即模塊式設計。具體方法是盡量回納每功能區特點,形成標準化的單元,發展成可應用于各種不同醫院或院區的可重復使用的設計。模塊式設計的優點是由于標準化的單元形成前對其組合曾進行過比較細致的分析研究,因此投入使用后效果較好且運行用度較低。前蘇聯及東歐國家最早開始嘗試標準化的設計方式,其更傾向于醫院整套設計與建設的標準化,因此醫院的靈活性及擴建發展的可能性較差。從事這項研究的還有英聯邦國家的部分國家衛生保健體系,他們提出的方法不同前者,采用的是標準化單元的模塊,根據用地等具體情況機動靈活的進行組合,因適用性更強被廣泛采用。
B.類型化設計病房樓護理單元的設計
醫院中存在一些有非凡要求和固定做法的非凡部分,由于其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因而從一般的標準化設計中分離深化并重新組合,形成某些固定形式的做法即為類型化設計。類型化設計常應用于病房樓護理單元的設計中。下面以病房樓護理單元設計為例說明類型化設計的特點。約占醫院總面積40%的病房部分設計一直是各國醫療部門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最初階段即上世紀50年代,病房樓的形式以單內廊條板式為主,護理單元為長條形布置;至二十世紀后期,隨著建筑設備技術的發展醫院建筑的體量進深普遍加大,病房樓的形式以復廊有內區的形式居多,復廊式護理單元不斷發展優化,最后形成了幾種較成熟的護理單元類型。其共同特點是:標準層設有兩個病房設于有自然通風采光的外部,工作輔助用房設于內區采用機械通風和人工照明,護理單元病房構成以四人間為主(約占75%),其它為單人間和二、三人間(約占25%),護士工作站(NS)的位置更加合理,使員工的行走路線縮短以及便于觀察,同時利用內區設置完整的物資供給藥品治理的工作區域護士角(NC),大大減輕了工作強度。目前,“T ”型和雙“T ”型護理單元是歐洲及日本醫院病房樓設計主要形式,其中雙“T ”型護理單元因其可以靈活調節相鄰護理單元的病房數量以適應醫院科室不同需求而更加得到認同;另外其它幾種集中式(方形、三角形、Y型)護理單元及組團式護理單元也被廣泛采用。
C.手術部的設計
手術部是外科系統乃至整座醫院的心臟,其對潔污分區、潔污分流及人流物流線路要求十分嚴格。傳統的手術部是單走廊布局,劃分為污染區、相對無菌區、無菌區。伴隨傳統醫院總體布局方式的改變,現代醫院的手術部多布局在住院部與門診之間,采用大進深多通道布局,同時生物潔凈空調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滿足空氣層流凈化要求的保證。現代醫院的手術部一般采用回收廊式設計與供給大廳型設計兩種形式。前者側重手術使用后污染品的治理,后者側重使用前無菌物品的清潔治理。在我國,手術部一般采用回收廊式設計。回收廊式手術部的人流、物流線路由一條內部清潔走廊和外部環狀閉合的污染回收走廊構成,手術使用后的物品只能通過污染走廊運輸、回收。病人與醫護職員分別由兩口進入清潔走廊,醫護人員經過更衣淋浴衛生通過進入無菌區,手術病人由污染區經過相對無菌的過渡空間換推床后才能進入無菌區。潔凈物品可通過兩種方式送至無菌區內,一是由專用垂直清潔電梯直接運輸,清潔電梯如設于無菌區內應加雙向無菌隔離門;再一種是由密閉的水平運輸工具經過相對無菌的過渡空間經風淋消毒后送至無菌區內。
D.影像科室的設計
影像診斷技術是醫療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固然一座幾萬平方米的醫院中影像科室的面積僅占2000平方,但醫院設計中影像科室的設計布局是非常要害的。影像中心的布局應介于門(急)診、醫技(手術部)與病房之間的有利位置,通常影像中心采用集中式布置的方式,但近年來一些醫學專家提出分散式布置影像科室方案,以為“影像診斷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集中式布置相對造成診療過程、候診時間長,應使其服務靠近病人而不是病人去尋找影像科室”,此觀點有一定程度預見性,但目前分散式布置尚未成熟。
上篇:
下篇:
全國聯盟:17000002262 監督投訴:18809312262
備案號:隴ICP備13000421號 版權所有:蘭州中豐建科工程技術中心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甘肅總部: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西站西路46號A1-27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