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務一體化在國內外
為適應我省城市化日益加快的進程,與國內外先進的水資源管理方式相銜接,在市、縣政府機構改革中,實行水務一體化是勢在必行。
水務即涉水事務。水務一體化即涉水事務統一管理,亦即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統一管理。
水務一體化是加快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的產物。廣東省深圳市在1993年率先進行改革,實行水務一體化,成立水務局,統一管理涉水事務。近10年來,水務一體化在全國蓬勃發展,截止目前,全國已有200多個市、縣、區建立了水務局,實現水務統一管理。河北省1996年初,建立了全省第一個水務局——黃驊市水務局,現在已有115個縣(市、區)組建成立了水務局;安徽省于1997年7月在我國農村改革生產責任承包制的首創地——鳳陽組建了全省第一個水務局;黑龍江省水務一體化發展很快,實行水務一體化的縣(市)2001年為60%,2002年將達到80%,到2003年將為100%;我省已于去年底組建成立全省第一個縣級水務局——金湖縣水務局,2001年3月又組建成立第一個市級水務局——宿遷市水務局。水務一體化打破了水資源城鄉界線和部門分割,實現城鄉水務的統一管理。
國外也比較重視水務的統一管理,如法國、新加坡等國家。新加坡為一花園之國,面積641km2,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11m3,排名世界倒數第二,以如此之少的水資源量支持發達的經濟與社會,新加坡的水務部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新加坡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歸國家貿易局和工業發展部下屬的公用事業局管理,具體業務由其下屬的水務署負責。水務署負責全國的水政策、水規劃、水生產、水供給和用水管理。
二、水務一體化的優越性
水務一體化在我國實施以來,越來越顯示了它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順了水資源管理體制,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體制保證。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分部門管理,即水源工程由水利部門管理,供水與排水由城建部門管理,污水處理由環保部門管理,以致管水量不管水質,管水質不管供水,管治污不管污水利用。這就造成了我國目前水資源利用中嚴重的突出問題:水資源的浪費與污染。實行水務一體化,對區域的防洪、除澇、蓄水、供水、排水、節水、水資源的保護、污水處理及其回收利用等統一管理,改革“多龍管水”為“一龍管水”。這樣水資源統一管理的體制,才能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促進了城鎮的防洪與排水工程建設。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強,原來就比較突出的城鎮防洪排水問題就更加突出。實行水務一體化,既可以從區域上統盤考慮防洪與排水,也可以根據有償使用的原則,解決部分工程的投資和運行費用,促進城鎮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設。
(3)有利于培育與完善水利基礎產業,提高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水利社會化服務水平。長期以來,水利即是農業水利的觀點根深蒂固,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利是基礎產業的觀點必須取而代之。實行水務一體化,水利從以防洪保安、抗旱保農業豐收為主的單純公益性基礎設施向同時兼顧城鄉供水、旅游、養殖和排水治污等經營性產業發展,以促進水利基礎產業的良勝運行與發展。
(4)強化了水行政執法工作。以往由于是多部門管水,水行政執法有相當困難,如取水許可制度、水資源費征集制度等實施有相當難度。實行水務統一管理,強化水行政執法工作,豐富水行政執法的內容。
三、實行水務一體化勢在必行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必須對我國現行的水務管理體制——多部門分割管理進行改革,即實行水務一體化。世界銀行的咨詢專家曾經尖銳地指出:中國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與機制不足以應付缺水和水污染的挑戰。水利部的負責同志也指出: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是認真學習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思想的重要體現,是水資源管理體制的重大突破和創新。
江蘇省目前城市化水平為40.5%,高出全國城市化水平5.5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我省已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在未來10年中,預計要達到50%以上,蘇錫常地區將可能超過60%,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鎮人口的增加,必將促使工業與生活用水的大幅度增長,對水質、水量、水環境必將有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省地處長江、淮河、沂沭泗流域的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稱,解放以來,流域性大洪大澇的年份就有8年。經過解放以后的水利建設,尤其是1991年大水以后,國務院作出了進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決定,1998年長江大水又加大了長江堤防達標的建設力度,提高了我省的防洪減災能力。目前防洪標準:長江堤防基本達到100年一遇,太湖大堤達到50年一遇,洪澤湖大堤為50~100年一遇,其余大型河道僅為20~50年一遇,這對于城鎮密集,大、中城市較多的我省來說,標準還偏低。
我省名曰:“水鄉”,但實際上水資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地表徑流多年平均人均占有量僅550m3,畝均占有量520m3,且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南豐北枯、春少夏多,年際變化也很大。我省在平水年和中等干旱年份,太湖和沿江地區不缺水,但淮北地區尚缺水10~20億m3,主要是淮北的丘陵地區和江水北調的非直接受益區。特殊干旱年份,全省缺水102億m3,其中淮北地區缺水70億m3。另一方面水資源的浪費又相當嚴重,全省農田平均畝用水量在1000m3左右,水分生產率僅為1.0kg/m3,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差甚遠。我省工業企業每產出一萬元產值,就要消耗50~100m3的水,有的高達200m3,這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5~10倍。再則是我省水環境惡化,尤其是在蘇南地區,呈現出水質性缺水。我省水環境遭受嚴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年工業、生活排污總量達30億t,且農田施用化肥、農藥過量,其殘留量通過農田排水排入河道。據我省1999年二季度監測的269個水質斷面,其中太湖流域86個,劣于地面水Ⅲ類的達75個,長江流域38個,劣于Ⅲ類水的達30個;淮河流域145個,劣于Ⅲ類水的為77個;京杭運河的無錫、蘇州等城市段均劣于Ⅳ類水。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我省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適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要求,適應水環境保護的要求,適應水利基礎產業良性運行的要求,我省實行水務一體化是勢在必行。
四、水務一體化管理的實質內容
我省實行水務一體化,當然首先要在市、縣成立水務局,但并不是簡單地將其它部門管水職能向水務局轉移或歸并,而是水資源管理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根據我們的認識與理解,水務一體化管理的實質內容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水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按照水資源命脈性、緊缺性、不可替代性和易污染性等特點,不僅要重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更要突出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節約和保護,對水資源實行整體性統一管理。
(2)圍繞解決各市、縣水資源突出矛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問題,探索“十五”期間及21世紀前二三十年如何實現防洪標準高、供水保證率高、水環境質量高、水經濟效益高的市、縣水務戰略發展規劃,應當包括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管理、水工程管理、雨洪利用、水環境整治和為經濟服務等諸方面,還應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
(3)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建立從供水、排水到污水處理回用的合理價格體系和經濟調節機制。
(4)徹底改變水利單純是農業水利的觀念,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建立為城鎮、工業農業等服務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上篇:
下篇:
全國聯盟:17000002262 監督投訴:18809312262
備案號:隴ICP備13000421號 版權所有:蘭州中豐建科工程技術中心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甘肅總部: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西站西路46號A1-27樓